Monday, March 13, 2017

[古代思想入門(一)ep.7]由人之欲望走向禮之三本 讀荀子禮論篇(一)

要更進一步了解荀子思想
必須了解「性惡論」只係荀子嘅思想概念之一
荀子談性惡,係為左說明「禮」嘅重要  
文明與野蠻嘅界線在於「禮」
今次我地講講荀子點講「禮之根本」


荀子 禮論篇第十九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禮」呢個概念,當然唔係荀子講先
第一個將「禮」放入思想,而且將佢當做重要嘅嘢
就係萬世師表孔子無雙啦
而係孟子嘅思想,「禮」呢樣咁重要嘅嘢係好少提及
荀子不斷強調「禮」,仲特登寫左呢篇禮論 

荀子呢到解釋左禮之根本,點解會出現?
人生而有(天生)>欲(需求)>爭、亂(物質有限)>聖人制定禮義(治理)>給人之求(分配)>禮(善)
荀子談禮,最重要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
即係人類天生嘅欲望,唔係要壓制佢,唔係要消滅佢
「養人之欲,給人以求」
最好嘅做法,係比佢恰當咁得到抒發
唔會出現過度嘅、獨佔所有資源嘅情況
而呢種分配方法,就係聖人設立嘅「禮」 


故禮者養也。芻豢稻梁,五味調香,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人一之於禮義,則兩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則兩喪之矣。故儒者將使人兩得之者也,墨者將使人兩喪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荀子提出人之欲望有五種
口(食)、鼻(嗅)、目(視)、耳(聽)、體(住)
而作為活係禮義法度世界嘅人,係得到恰當嘅滿足
係諸子百家入面,荀子算係最為正視人嘅欲望,講得好仔細 

儒家思想好強調一樣嘢:「等差」
咩係等差呢?
簡單黎講,即係人係有級別之分
你會愛自己父母多,愛街外人少
所以先會講君臣父子,長幼有序嘅倫理
而呢種階級講法,正正係分配資源嘅標準 
例如荀子會認為:
天子>諸侯>士大夫>百姓
用呢種階級去分配資源,各得其所

「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呢一樣嘢,係儒家一個好現實嘅講法 
唔同墨子講「兼愛」,一種宗教式嘅大愛
「是儒墨之分也」
荀子認為,只要人活係禮義法度入面
不論係欲望,定係仁義,都可以同時得到滿足 
「一之於禮義,則兩得之矣」
相反順住人嘅本性而無禮義,就咩都無哂 
「一之於情性,則兩喪之矣」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簡單黎講,禮有三個本源,「禮之三本」: 
1.天地>生之本(天地供養人類)>祭天地>「禮儀」(典禮儀式)>禮之起源
2.先祖>類之本(種族繁衍人類)>敬先祖>「禮義」(正當行為)>禮之本質
3.君師>治之本(政治管理人類)>尊君師>「禮制」(政治制度)>禮之實踐

荀子禮論詳加說明呢三個本源
正正係「禮」嘅三重意思,缺一不可 
係諸子百家入面,能夠將「禮」講得咁清晰嘅人
只有荀子,因為荀子係最重視孔子講「禮」

禮中有義,禮中有制
呢一個形式係同內容不可分割
而內容亦必須依靠呢種客觀嘅存在先可以呈現
荀子講「禮」,係咁多個諸子入面講得最精彩嘅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