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2, 2017

[古代思想入門(二)ep.3]簡介基本古代思想概念:法先王、法後王 兼讀韓非子五蠹篇(一)之歷史省察

孕育滋養此諸觀念之歷史環境,一言以蔽之,即封建天下崩潰過程中之種種社會政治事實而已。
——蕭公權


思想家論述佢嘅一家之言
必然係無法抽離呢個世界既成嘅過去
學術少少講,即係歷史 
如何看待歷史呢個問題係好重要嘅
不論古今中外嘅思想,都必然涉及歷史觀

中國古代嘅思想主流係法先王
咩叫法先王呢? 
最顯著如儒家,以古代先王為終極榜樣
堯、舜、禹、湯、文、武、成王、周公……
古代聖人萬事好,我地要追求嘅嘢回到當時盛世
墨子都係響嚮往先王過去嘅美好
老子提出小國寡民,雖然唔講先王
多少都有復古嘅傾向,歷史唔係進步嘅 

同樣係儒家中人,荀子提出嘅係法後王
「凡禮,始乎梲,成乎文,終乎悅校」
到底「禮」應該點實際發展呢? 
最初開始>梲(非常簡略)>文(開始有制度,有修飾)>悅校(情同禮之間嘅平衡恰到好處)
荀子提倡歷史係會進步架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
其實荀子都有提法先王,即係向前人聖賢學習
唯有將先王聖賢當做老師,咁嘅心態學禮先係正軌

韓非子呢到應該受荀子影響
但相對荀子尚有講返聖人,韓非則全部否定
古代嘅政策根本唔係用返係當代 
制度,必須因應當下嘅社會現況而定
講咩古人,「託古改制」係虛偽嘅講法!
由此,韓非提出更激進嘅歷史演化觀 


韓非子 五蠹篇
今有搆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是以聖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搆木鑽燧:樹上搭屋、鑽木取火
:修

韓非子話:
如果有人用鑽木取火呢套
用係夏朝,當時嘅聖王一定笑佢啦
去到殷、周朝,用大禹治水嘅方法治國
又會比當時嘅聖王笑啦 
如果古代先王果套運用係今日,一定比下位聖王笑
所以真正嘅聖人唔會復古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呢到係極有名嘅成語故事:守株待兔
故仔唔需要多講,大家都知啦 
韓非用呢個比喻引出: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用舊果套,治當下嘅情況
都係守株待兔,不切實際 


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上古之世,講道德
中古之世,鬥計謀
當今之世,爭軍力
呢個係韓非嘅歷史省察
由此建立佢富國強兵嘅治世哲學 


夫以君臣為如父子則必治,推是言之,是無亂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雖厚愛矣,奚遽不亂?今先王之愛民,不過父母之愛子,子未必不亂也,則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勝其法不聽其泣,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

如果好似儒家咁講仁愛治國
君主好似父母愛子女咁愛人民就得
而真正嘅父母再愛子女
都無話子女一定好乖好聽話
更何況君主之於人民呢?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
如果因為用刑而流淚,係仁嘅表現
但依然要用刑,係因為國家嘅法令
先王知道唔可以因情廢法
為左大局著想,必先執行法令
咁樣就知單用仁愛治國係唔得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