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上篇講到,正名嘅功效:
1.貴賤明,尊卑長幼之別,令社會有次序
2.同異別,辨別事物嘅異同,令大家方便溝通
呢一個係正名嘅目的
但到底要點樣先可以真做到呢?
荀子 正名篇第二十二
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於無共然後止。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者,大別名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於無別然後止。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荀子指出我地會用種類黎代稱
例如「物」,係「大共名」
「鳥」、「獸」,就係開始定義明確
要確定一樣嘢嘅名
必須「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於無別然後止」
不斷定義,直到呢樣嘢只係得一個名,無方法再細分為止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呢到可以睇得出荀子並唔守舊
名字本身就同實物無絕對關係,馬可以叫做鹿都得架
「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
但呢樣一嘢係「約定俗成」嘅契約
大家都認同,用開,就唔應該亂改
除非大家共同都覺得要用新名啦
物有同狀而異所者,有異狀而同所者,可別也。狀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此事之所以稽實定數也。此制名之樞要也。後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當一樣嘢有兩個名或者兩個名都指同一樣嘢
咁荀子又會點解決呢?
荀子講兩種情況:
1.物有同狀而異所者
形狀相同,但其實係兩樣嘢
好似黑馬同白馬咁
2.有異狀而同所者
唔同嘅狀態,但都係同一樣嘢
老人家同青少年,都係人
都仲係同一個實體
「稽實定數」
考核實體、決定事物數量嘅原則
係制定事物名稱的重要原則
出現上面兩種情況果陣
一定要更加細心留意,先唔會混亂
「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亂名者也。驗之所以為有名而觀其孰行,則能禁之矣。「山淵平」,「情欲寡」,「芻豢不加甘,大鍾不加樂」,此惑于用實以亂名者也。驗之所緣無以同異而觀其孰調,則能禁之矣。「非而謁楹」,「有牛馬非馬也」,此惑于用名以亂實者也。驗之名約,以其所受悖其所辭,則能禁之矣。凡邪說闢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無不類于三惑者矣。故明君知其分而不與辨也。
荀子講正名,好大原因為左反駁其他學說:
1.「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
宋牼嘅「見侮不辱」(被侮辱而不以為恥辱)
墨子嘅「聖人不愛己」(聖人不愛惜自己)
「殺盜非殺人」(殺死盜賊不是殺人)
都係「用名亂名」,要用「所以為有名」去檢驗
去睇呢種講法係咪可以「明貴賤,辨同異」
做唔到就可以禁止佢啦
2.「山淵平」,「情欲寡」,「芻豢不加甘,大鍾不加樂」
惠施嘅「山淵平」(高山和深淵一樣平)
宋子嘅「情欲寡」(人嘅本性是慾望很少)
墨子嘅「芻豢不加甘,大鍾不加樂」
(牛羊豬狗等肉食並唔比普通嘅食物更加香甜,大鐘嘅聲音並不比普通嘅聲音更加悅耳)
我地不妨用「所緣以同異」,五官嘅感受去檢驗
如果同我地五官唔相合,咪就係邪說
3.「非而謁楹」,「有牛馬非馬也」
墨子講「非而謁楹」(飛箭經過柱子可以說明停止)
「有牛馬非馬也」(有牛馬,但佢唔係馬)
我地可以用「驗之名約」,約定俗成嘅方法
去檢驗佢有冇錯,有錯就係邪說
「凡邪說闢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無不類于三惑者矣」
荀子破三惑嘅目的
就係左正名,為左顯示自己嘅思想先係正道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