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9, 2017

[古代思想入門(一)ep.25]簡介基本古代思想概念:名 兼讀荀子正名篇(一)之為何正名?

胡適係《中國古代哲學史》講:
「古代本沒有什麼名家,無論那一家的哲學,都有一種為學方法,這個方法,便是這一家的名學。所以老子要『無名』,孔子要『正名』,墨子說:『言有三表』,楊子說:「實無名,名無實」,公孫龍有『名實論』,荀子「正名篇』,莊子有『齊物論』,尹文子有『刑名』之論,這都是各家的『名學』,因為家家都有名學,所以沒有什麼名家。不過墨家的後進如公孫龍之說,在這一方面,研究的比別家稍為高深一些罷了。」

根據佢嘅講法,「名」呢個概念呢 
即係思想家如何以語言有邏輯咁表達想法嘅理論
思想嘅傳遞離唔開語言表達,內容同形式不可分割
思想家點睇「名」呢樣嘢,係好重要嘅 

我地係到列舉各家對「名」嘅主要內容:
儒家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倫理名分>著重禮法嘅階級
儒家孟子>「知言養氣」>語言連結道德修養
墨家墨子>「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語言名稱、社會客觀存在之探討
道家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語言無法表達「道」嘅整全
道家莊子>「名者實之賓」、「道隱於小成」>語言成為了解「道」嘅阻礙
法家韓非子>「循名責實」、「形名參同」>確認法嘅標準同位置
名家尹文子>「名者,名形者也;形者,應名者也」>語言同實物係分開嘅,兩者並唔等同

係荀子嘅時代,已經係見證上面大多「名」之學說
咁作為一個集先秦思想大成嘅人,又點會唔提出一套諗法呢? 

荀子 正名篇第二十二
今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雖守法之吏,誦數之儒,亦皆亂也。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然則所為有名,與所緣以同異,與制名之樞要,不可不察也。


點解要講語言呢樣嘢呢?
聖王消失>名字嘅管理不足>好多5P字出現>語言同實物嘅關係混亂>令人是非不明,讀書人都好亂
荀子講正名之原因,係講得好有條理
語言、思想之間嘅關係好緊密
一個人嘅語言如何,好影響到佢嘅思想表達
 

咁荀子眼見各家學說咁亂
當然希望有人可以「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
參考傳統,又能定下新嘅名字
荀子認為,語言係發展出黎嘅,要由歷史中開出未來 
係一種語言發展嘅變化觀
換言之,即係好好咁整理語言呢樣嘢

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調竽、奇聲以耳異;甘、苦、鹹、淡、辛、酸、奇味以口異;香、臭、芬、鬱、腥、臊、漏庮、奇臭以鼻異;疾、癢、凔、熱、滑、鈹、輕、重以形體異;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以心異。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徵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知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此所緣而以同異也。

天官:天生嘅感官

咁點解人會發展唔同嘅語言? 
荀子一針見血咁講:因為人嘅感官
唔同嘅民族,唔同嘅人,感官對事物嘅感受都有差異
咁自然會用唔同嘅語言去表達概念
正因為咁,荀子提出語言必須有所規範嘅觀念 

異形離心交喻,異物名實玄紐,貴賤不明,同異不別;如是,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上以明貴賤,下以辨同異。貴賤明,同異別,如是則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困廢之禍,此所為有名也。

:通「眩」,迷亂
:結

唔同嘅人用唔同嘅語言比喻
加埋唔同嘅事物出現,令到實物同名字關係混亂糾結 
令到「貴賤不明,同異不別」嘅情況出現
即係階級、異同都無法清楚咁表達
咁就會有「不喻之患」、「困廢之禍」啦 

如果可以「貴賤明,同異別」
重新制定、管理規範嘅語言,咁就好好多啦 
試諗諗,如果全世界都用5P字,無規範嘅語言
咁呢個世界一定好混亂,出好多問題
為左呢個原因,荀子決定提出正名思想,挽救世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