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15, 2017

[古典文學入門(二)ep.10]簡介基本古典文學概念:類無題 並讀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詩

我地之前介紹過咩係「無題」 
而又有一種講法,係由「無題」引申出黎
叫做「類無題」,即有題目如無題目
即係作品題目並不能為讀者提供任何「閱讀定向」
「無題」嘅本質正是如此 

就算作者有題目,但都可以同作品嘅閱讀無關係嘅
呢一種「類無題」作品,係李商隱詩中成日見到
往往更強調詩歌嘅想像、詮釋空間
而唔係實際事情、作者本意去追求唯一答案 
我地今次讀嘅呢首詩,正正係「類無題」之作


暮秋獨遊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呢首哲理詩,係李商隱另一種面貌 
無用典故,用字淺白,完全唔需要查字典
一眼睇落去,隻隻字都識
但加埋一齊,偏偏睇唔明 

李商隱係短短幾句入面
已經充分咁講左中國傳統典型嘅宇宙觀 
所有嘅事物,都係二元嘅辯證思維
即係生即係死,愛即係恨,完滿即係缺憾
最能夠呈現呢種思想嘅例子係《周易》六十四卦
六十三卦既濟
六四十卦未濟
完結,即係開始,一切都係不斷循環 

正因為咁,「荷葉」代表左一切客觀存在嘅事物
萬物一出現係呢個世界,荷葉一出生果一刻
春天嘅時候萬物滋生,已經代表「春恨生」
埋伏左佢消逝於世嘅因子
所以隨往時間過去,事物變化
荷葉係必然會枯萎,萬物一定會滅亡
「秋恨成」,生之於死,係一體兩面
現代哲人話:「人是向死的存在」 
李商隱呢一首詩何止講人,萬物生,萬物亦死


深知身在情常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前兩句以象徵比喻說明哲理
後兩句,將詩人李商隱嘅深情表達得極好 
從客觀萬物之變化生滅,走回詩人主觀嘅感性心靈
一切都係李商隱嘅人生感悟,係詩人真實咁經驗過 

可能係家人,可能係愛侶,可能係朋友
李商隱就算體驗生命嘅無常
李商隱就算知道死亡嘅必然
但佢更加明白到「身在情常在」嘅存在過程 
起點同終點都唔係最重要
最重要嘅係過程,係呢種過程只要人身尚存
亦都代表左我地感情常在
我地必須經驗呢一切嘅事物 

由「深知」對「悵望」,係一個強烈嘅對比
詩人會認為消逝係「恨」,正因為佢有「愛」
感情常在,喜怒哀樂,愛恨交纏不清
正因為人有感情,先會有咁多遺憾
「深知」哲理,係無方法解決人生嘅種種遺憾 

所以詩人只有「悵望」江水嘅流逝
「天地有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
連天地都解決唔到嘅事,凡人又點會解決到呢?
我地可以做嘅,亦都唯有好好咁感受一切
正如李商隱好好咁望住流水,好好咁聽住水聲 

暮秋獨遊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常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高質回覆:

好仔的肥假

追返之前呢首先..... 

---正如戈登巴打所講,呢首詩用詞好簡單,雖然句式用詞都有重複(例如「荷葉」、「時」、「恨」),不過真係好有深意,佢亦令我諗起李商隱既另一首名作「夜雨寄北」(唔知會唔會講呢?) 

首先詩題已經營造咗詩人嘅心境:「暮秋」、「獨」;另外詩人嘅著眼點放嘅竟然係荷葉,而唔係荷花,呢樣野幾有趣。但無論花又好、葉又好,邊樣靚d都好,一樣生有時、死有時 

生成枯死只係一刻既事,但每一刻都有唔圓滿,唔完備嘅野,因為你擁有呢一刻嘅 "生",喺呢一刻你亦無 "成"、"枯"、"死"或其他既可能性,可以話,詩人怕嘅唔係由生至死,而係每一個當下,都有佢既缺失 

接落去既「深知身在情常在」,亦係解釋咗呢個道理,身在情常在,詩人無法搣乜肉身與感情,正如佢所見既荷葉,無論生死都會處身於江水之上。最後一句有意思既係──詩人唔係聽江水既聲,而係去望。「江頭」亦有一切源頭既意思,令成首詩真係達到帶有哲理、生命既層次,雖然係咁,李商隱始終都係一個詩人,感性高於理性,所以先至會用「悵」呢個字... 

多謝巴打介紹呢首好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