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1, 2017

[古典文學入門(一)ep.14]永垂不朽的曇花一現 讀陶淵明桃花源記

對於我們所認識的作者、作品
我地成日可以反思一個問題:
點解我地會對佢有呢種認識?
除非我地睇哂作者嘅所有作品
否則必然涉及我地點樣認識佢嘅問題
經由教科書、選本,甚至我而家做緊介紹
都係出自某一文學觀念
而我地係咪只能夠甘於如此呢?


陶淵明嘅桃花源記
不論邊個地方、邊個人講起佢,都一定要提及呢篇
因為桃花源記,係陶淵明嘅集文學大成之作
我地以前係教科書讀過,相比而家經過左咁多篇章嘅閱讀
再去睇呢篇大成之作,所能夠體會、感受嘅嘢,一定好唔同
呢樣就係文學,我地唔可以直接跳去結局
因為咁樣,你根本感受唔到結局嘅深刻

其實桃花源記成篇都好鬼淺白,唔需要翻譯
我係到強調嘅係
讀桃花源記必須動用哂我地讀過嘅一切陶淵明作品
愈讀得多,愈能夠品味出當中真味

以下係我區分嘅三方面:
  1. 陶淵明嘅田園生活實踐--->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歸去來辭並序
  2. 陶淵明對志怪、神仙嘅傳承--->讀山海經十三首、止酒
  3. 陶淵明活係魏晉時代所生嘅思想--->挽歌詩三首、雜詩十二首、飲酒二十首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忘」之一字,可盡破以桃花源記之地為紀實嘅學者,何必穿鑿附會
桃花源是超脫世俗之地,佢嘅美妙,正在於佢不存於現實
因此是「緣」、「忽逢」,係一步一步嘅探索,係非功利嘅
「舍」去一切,先入得到桃花源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 陶淵明嘅田園生活實踐--->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歸去來辭並序

    點解陶淵明所寫嘅桃花源,唔係好似西方嘅天堂,又或者佛家嘅西方極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陶淵明心中嘅樂土,並唔係咩都唔使做,咩都解決到嘅仙境
    而係一個樸素嘅田園生活,呢到亦都係反映左佢現世主義嘅思想
    生活必須係落實係土地


    讀山海經十三首 - 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衆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歸去來辭並序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呢一種田園生活,正正就係陶淵明最享受樂土
    大家可以細細品味 

  2.  陶淵明對志怪、神仙嘅閱讀同傳承--->讀山海經十三首、止酒

    係陶淵明之前,世人對所謂理想世界嘅幻想,可見於《禮記》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之未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姑、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必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簡單講,呢個倫理分明,長幼有序嘅大同世界
    並唔係一個吸引人嘅文學故事

    桃花源記之所以可以永垂不朽
    當中描述嘅動人、吸引,係非常關鍵
    首先陶淵明因為對神仙志怪嘅書有大量閱讀
    對呢一方面嘅想像係豐富嘅
    但佢並唔係抄哂所有嘢,反而係用黎寫返自己嘅故仔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架空而貼地,先可以廣傳於眾,先可以永垂不朽

    止酒
    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涘。
    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
    充滿神仙幻想嘅陶淵明,成就左佢嘅桃花源記
    呢個又何嘗唔係另一種意義嘅仙境呢?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3.  陶淵明活係魏晉時代所生嘅思想--->輓歌詩三首、雜詩十二首、飲酒二十首

    雜詩十二首 - 其一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飲酒二十首 -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論者多有指,因為陶淵明所生時代黑暗,政治動亂
    呢一種描寫,係陶淵明嘅寄託
    少年曾有壯志,當然隱含左對時局嘅不滿啦
    但我地係呢邊必須問一個問題:
    點解離開之後,「遂迷不復得路」
    永遠再無方法入得返桃花源呢?

    表層而言:
    「太守」係一種政治介入,咁桃花源係避世嘅
    咁當然唔可以比佢搵到啦
    呢邊亦順便解釋左,點解要係漁夫先入得到桃花源

    深層黎講:
    桃花源本身就係一個美好幻想之世界,係一個超越現實嘅地方
    所以桃花源必須曇花一現,正如所有理想世界都只能存在於理想入面
    因為理想一變做現實,果個就唔再係理想
    桃花源一旦變成現實中任何一個地方,都必然會沾污
    EG:大陸有所謂嘅桃花源紀實地方,你睇吓佢係咪真係桃花源?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嘅影響極大,古今中外,各處一直都有桃花源記嘅影子
尤其中國古代,士人一直將呢個世界視作夢想之鄉
即使今時今日,有舞台劇,有繪本,有小說
仲係不斷改編緊呢個故仔
呢一切,都源自陶淵明係魏晉時代寫嘅桃花源記
曇花一現的桃花源記,桃花源記的永垂不朽
盡見陶淵明嘅文學大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