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6, 2017

[古典文學入門(四)ep.28]體悟生命的洞見:對比與呼應 細味辛稼軒名作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從這首〈醜奴兒〉可以看到辛棄疾很不同的面貌。我希望大家在看見辛棄疾作品中國破家亡主題的同時,也能看見他對於生命的青春形式和老年形式的領悟過程。一個詩人的作品很重要的一部分,大概是對於青春的眷戀,以及對老年經歷滄桑以後的一種無奈,這一點大概是所有的詩人都有的。辛棄疾會感歎少年時「為賦新詞強說愁」,而在中年歷盡滄桑,了解了生命的狀況之後,卻只用平白的語言說一句「天涼好個秋」。
——蔣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1WSAvofv7U

稼軒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以呢首詞係香港嘅知名度黎講
應該係稼軒除青玉案(元夕)
最廣為人知嘅詞作,係名作 
仲要被鄧麗君唱到街知巷聞人人識
能夠成為名作有好多原因
唔係單話寫得好就一定可變成名作 

好似呢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咁
咁首先呢首詞寫得頂呱呱啦 
其次我地讀落好易有深刻印象
節奏富有音樂感
結構、句子簡單直接
並無用咩特別深奧難明嘅典故字詞 

更重要嘅係呢首詞雖然出自稼軒人生經驗
但詞人卻將個己嘅人生經驗
提煉成為人類普遍感知嘅情感哲理 
我地甚至可以對稼軒無任何認識
都仍然可以感知呢首詞嘅動人之處 



稼軒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此詞與上一首醜奴兒(此生自斷天休問)寫於同一時期
一樣都係稼軒中年帶湖隱居時作
稼軒成日去附近嘅博山玩
呢首詞就係博山道中「書壁」而成 
我地讀呢首詞不妨想像:
稼軒中年登博山望遠
回想少年時登樓嘅日子
今昔之感,觸發詞人內心
等唔切返屋企,即席要抒發心情 

上半片引出主題「愁」
全詞加埋一共有三個「愁」字
係古典文學忌重複使用字詞嘅習慣
稼軒打破常規,可見其愁之重 

「少年不識愁滋味」
少年,係必須同中年連結 
稼軒書寫此詞之時
已經預設以自己後黎嘅人生做對比
「少年」、「中年」係一對比
兩者分別以稼軒嘅一生做呼應 

大體而論,大抵多數人嘅少年
總係比中年、老年過得快活
即使過得困苦,但因為後生
總會有可以改變一切嘅志氣、決心 
因為世界係後生果陣,係充滿可能性
充滿可能性,緊係對人生有各種想像

結合稼軒人生體驗黎講
後生雖然已經見到金人吞併北方
但絕對唔「愁」
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切
因此係「少年」係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嘅重複
大有隨詞人一步一步登樓嘅動態
登樓望遠,書寫憂國憂民之作
可以話係古代士人嘅傳統
而「少年」之所以「愛」登樓
正係表現出後生仔咩都唔愁唔驚 

「少年」登樓,唔係真愁
只係為咗借呢種形式
抒發自己嘅豪情壯志
就等我黎征服世界啦! 
係稼軒嘅眼中,呢種只係強說愁
故作愁態而另有抒發
真正嘅愁係歷經打擊而釀成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下半片全係呼應上半片
如果只係全作對比去睇呢首詞
好容易將呢首詞靜態、僵化嘅解讀
而忽略詞人心路歷程嘅動態變化 

「而今識盡愁滋味」
人到中年,歷經滄桑
此刻感受嘅愁,比少年深刻太多
愁嘅種種形態、味道
於今都如數家珍,一一識盡 

「欲說還休」之句最堪玩味
無論聽者係真有其人定係假擬
說者必有一聽者 
既然下半片同上半片有緊密扣連
我地不妨推想呢位聽者
正係「少年」嘅「強說愁」
唉,我幾想話比你知呀
真正嘅愁,唔係咁輕鬆架...... 

正如無數人想像見返後生嘅自己
要點樣講返種種人生體悟
先知道好難,唯有講六合彩號碼啦 
少年自覺嘅愁,自覺嘅道理
係當時真係覺得係無錯架 
無生命歷程,又點樣體悟?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兩者其實並無必然嘅對錯之分
因此呢種係生命嘅呼應、對話
置於普遍人生黎講
係過去對現在嘅召喚
係先行者對後來者嘅呼應 

「卻道天涼好個秋」
既然不可言說,就不說吧
少年尚有氣力「強說」
而家真係留返啖氣好過 
呀天氣凍啦好一個秋天呀
連上稼軒一生更顯悲涼

我地必須注意更深層嘅意涵
「欲說還休」係轉向
稼軒了解到體悟唔可以單純議論 
因此「卻道」「天涼好個秋」
係以意象,具體咁呈現「愁滋味」
南宋吳夢窗詞曰: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對比少年時因不識愁而強說愁
如今識盡愁
卻剩低輕描淡寫嘅一句,餘韻無窮 

生命唔止係靜態嘅對比
唔止係正確、錯誤嘅對立
而係一連串生命歷程動態嘅呼應 
由今知昔,由此到彼
情中見理,理內含情
呢種人生洞見,正係此詞豁然開朗

有關重字嘅補充:

其實古典詩詞入面,唔用重字係專對新手寫近體詩
近體詩係詩嘅格律之大成,如平仄
最大原因係最初學寫詩,要累積更多嘅詞彙
而且重字好易令成首詩過度重複,失去回味空間 
因此可以話係刻意迴避嘅消極技巧
相對於對偶、排比等積極嘅修辭
正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因此,我地今時今日見到嘅大文學家
正如巴打上面一再舉例,唔少傑作都有重字 
文無定法,能夠用反常嘅方式表達唔同嘅效果
其實都好符合文學求新嘅要求
內容多數係「若兩字俱要,則寧在相犯」
即係按照詩意,不得不重複
重字係表達嘅形式
有時甚至係詩人眼中唯一最好嘅形式
空間、意義嘅來回返復,係好有趣味嘅 

至於詩詞重字嘅禁令
係去到滿清先出現,列明考試寫詩不得重字
呢種諗法,一直延續至今
如果以為寫詩一定唔可以重字
咁就太睇少文學無限嘅可能

好似呢首醜奴兒咁
稼軒用「愛上層樓」、「欲說還休」
唔係詞牌強制一定要重複
而係稼軒刻意為之 
詞牌只有限平仄、字數,並無限制內容


張繼聰相繼失聰巴打精彩解讀:

再三細嚼過《醜奴兒》呢首詞,發現辛所運用之對比手法真係工整得好緊要,無論表層定深層意思都玩得好盡。

表層方面,上下兩片相對之每一句所帶有既情緒、狀態都能互相呼應對比,全部一正一反!呢首詞每字每句都運用得天衣無縫 

我試下咁樣微觀拆解Work唔work: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前進狀態/動)。愛上層樓(前進狀態/動)。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停止狀態/靜)。欲說還休(停止狀態/靜)。卻道天涼好個秋(+)


細個不識愁,只憑一股傻勁向上衝,仲要作狀扮哂愁
大個左盡領苦頭,累積到人生經驗,本應可以滔滔不絕向人傾訴,但偏偏欲言又止,其實真係費事講,定有原因唔敢講??最後吐出「態度正面」嘅一句“天涼好個秋”,我始終覺得呢句唔係隨意拋出嘅:正常理解呢個時刻大概要說些傷春悲秋既負面說話,但佢卻將態度導回正面方向,係咪表示自己對“愁”呢種負面情緒已消化、睇透,有超脫嘅成分?Anyway呢句嘅正面語調又啱啱好同上片末句(負面)彼此對立番
但另一方面,“秋”嘅意象亦可講象徵住辛棄疾對步入中/老年人生黃昏階段嘅感慨??

而更深層次嘅意涵,譬如人生歷程既動態對比,就如探長已解釋

如果邊度有問題都請盡量幫忙指正,希望學到多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