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1, 2017

[古典文學入門(一)ep.4]陶淵明生死的戲謔與悲嘆

上次介紹左 責子
又見到佢比東坡、杜甫串佢唔夠豁達
同埋同幾位巴打討論左魏晉時代嘅名士背景 
我地睇任何文學作品都必須一問再問:

點解嘅? 
點解嘅?
點解嘅? 
要回答呢個問題
了解佢嘅人生觀或者會好有幫助  
下面會介紹一首又係寫得好淺白嘅詩
挽歌詩三首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呢首係一首組詩
咩係組詩呢?即係同一個大主題下寫兩首以上嘅詩
呢樣亦係陶淵明成日做嘅野
通常第一首往往係揭示組詩嘅核心思想

題為挽歌:即係為死人而寫嘅紀念詩文
但陶淵明好得意嘅係佢為自己而寫
佢係中國文人中第一個咁做,係未死之前自挽  
後面影響到好多文人都有樣學樣

既然係自挽,就必然面對生死思考
人生往往係除死無大事,所以從一個人點睇生死大難
可以了解到佢重要既人生觀  

陶淵明理解到生命係必然會終結嘅 
「早終非命促」
呢種係宿命、命定觀
同時問佢係唔相信人有長久不滅嘅靈魂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靈魂如煙散去,留下嘅形體只能寄存在棺材
更進一步,佢更加否定埋身後功名
「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儒家式嘅立言立功立德,都係說服唔到佢

哲學思想/宗教救贖往往係見到人嘅存在困境
佛家:苦  >三世因果,西方極樂
儒家:憂患 >仁義禮智,大同世界
道家:哀  >無待見獨,無何有之鄉

雖然陶淵明對以上三家都有接觸
甚至受到道家好大影響
但佢卻係一個現世主義者 
相信人生只有一次,沒有靈魂,死後即如燈滅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或者係佢自己人生觀
或者係魏晉時代思潮影響
佢面對呢種人生大難嘅問題只能以酒言之
酒代表嘅係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嘅解決方法  

我地又不妨一問:
咁樣又係咪真係解決到問題呢


講埋佢挽詩後兩首嘅精彩句子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杯酒都放到有蟲啦
但我死左仲點飲呀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呢四句真係瘋狂FF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

幻想死左係棺木比人送出去
放入墳墓嘅悲涼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呢到可以睇出陶淵明嘅坦誠
死左之後親人或者都會喊吓傷心一陣
但其他人可以散左就吹緊水唱緊歌
死左根本就無靈魂
得返形體化入泥土,就此消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